前几天,华为内部有一篇文章很火——95后华为新人丘小海,以现在流行的“内卷”和“内卷化”视角,来透视华为这个巨无霸,竟然发现了许多“约定俗成”惯性中的大问题。
而在10月10日,任正非签发了最新的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,对专业人才的管理,他呼吁到“按照我们现在的考核机制,梵高是会饿死的”,要求人力资源部做出机制调整。内卷本是一个社会学术语,现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——对社会或机构而言,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,白白浪费了资源,降低了整体效率,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。就整个行业来说,房地产早已内卷,如今,加上三道红线,更是雪上加霜。旭辉总裁林峰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直呼“冰河期已至,四大杠杆(土地杠杆、资本杠杆、融资杠杆、经营杠杆)已去其三,只剩经营的华山一条路”。这跟郁亮说的“房地产行业进入管理红利时代”是一个意思。怎样才能获取“管理红利”?防止企业内卷是关键!任正非是反对内卷化的先锋,带领华为从一个弱小的公司,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公司,引得美国政客眼红,全球打压围剿。标杆房企有很多对标学习华为的。华为这个老师都有不少轻微的内卷存在,何况学它的。明源君调研了一轮,发现房企典型的内卷降低效率,主要有以下5大方面。

每天工作7小时,发同行1.3个人的工资,春节放19天假,而且每人发了2-5万不等的旅游经费,还鼓励大家领家人出去旅游……这样的公司你想不想去?明源君相信,绝大部分地产人都想。可是,如果告诉你,在这家公司要1个人干其他企业3个人的事情,人均销售额要达到1个亿。你可能会问:what?你在做梦吧,不加班怎么可能完成得了!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在大部分房企,996都已是福报,007是常态。地产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,比如拿地即开工、隔夜出图的高周转等,决定了加班似乎很难避免。某大佬曾提出过“70,80,90”制度,即“底层员工每周至少工作70小时,中层员工80小时,高层90小时。夜总会,是地产人互相调侃的三个字,因为晚上9点以后开会,凌晨结束是常有的事。但既然有房企能够做到几乎不加班(财务部在审计的时候可能有几天要加班,销售部在开盘的几天要加班,工程部在抢样板房的时候有几天加班),也能干到人均销售额1个亿,就不得不让人反思:加班真的是必须的吗?有很多地产人就向明源君吐槽:有时加班确实是因为事多,但并不都是如此,大多数时候让你加班的不是老板,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。当所有人都主动或被动加班,996成为标配。加班代表工作努力,加班成为了政治正确。更夸张的是,还有房企要求“连上7天班,而且正常工作时间不得开会”。那啥时候开会呢?午休时间,或者下班以后。看起来似乎节省了时间,但是,员工晚上睡不好,中午又没时间午休,精神状态必然差,工作效率低,然后通过更多的加班解决问题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内卷化”,这点不改变,怎么向管理要红利?

2004年底上映的电影,《天下无贼》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:“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!”那一年,腾讯刚上市;全国的房价也还比较平稳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大家并没有感受到人才贵在哪里。随后很长一段时间,特别是2015年去库存引发的大行情,各房企的人才争夺战,让人才的价格像火箭一样飙升。2017年,一人力总私下跟明源君说:我现在年薪百来万,有家房企直接开300多万挖我,我是既高兴又忐忑。挖人大战,到最后,连一些规模房企也觉得有点吃不消,因为实在是太贵了!明星经理人贵,而且挖过来之后往往水土不服,另外只挖角也不够。还得自己培养。于是,与此同时也掀起了校招抢人大战,你招211/985本科,我招名校硕士博士;你清华北大员工成群,我哈佛耶鲁人才扎堆。给高学历人才高薪,是特别正能量的事,高素质的队伍,也有利于效能的提升,但走着走着,有些房企就变形了。比如,明明不需要招那么多人了,但还在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,以给外界“这家企业正在飞速发展,前景可期”的印象。再比如,某博士到一房企面试后被刷了,之后又多次接到同一家房企HR的面试邀请,问及原因,HR的说法是:博士就那么多,我们能连接到的也有限,对你来说也是个机会。最夸张的是某面临巨大减员压力的房企,为了不中断校招,先优化了部分往年的校招生,然后继续大张旗鼓的去各个大学宣讲,并开出诱人条件。无论是挖标杆房企的人才,还是校招高学历人才,都是为了提高人均效能。但偏离了正常轨道的招聘,则走向了反方向。对此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表示,地产行业不少人,就像大闸蟹,很多大闸蟹从其他湖泊来的,到阳澄湖去涮一下,就敢自称是阳澄湖大闸蟹。禹洲更倾向于自己培养人才……不过分追求高学历。
过去几年,去库存带动了行业的一波大行情,冲规模的浪潮下,一批房企一跃成为黑马,冲到了前面。可是,大干快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,最典型的是产品质量问题,维权的数量特别多。调控之后,注重有质量发展的房企,不断强调要强化产品力。这当然是好事,值得大力宣扬。不过,明源君认为,在越来越多的房企都在强调产品力的同时,产品「内卷化」的迹象也比较明显。最典型的特征是,市面上的住宅审美,越来越一致了;甚至连样板间也越来越雷同——不仅跨企业,而且跨地域。以中式住宅为例,大多是月洞门、大白墙、小青瓦、卵石铺地。其实,这些只是古建筑里面常用装饰元素的一小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