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地产在中国还是个年轻的行业,其中的企业也都是年轻的企业,年纪最大的也才三十多岁,尚未到中年。
行业年轻就意味着,大家都经验不足。所以房地产行业有一个特别的现象,就是学标杆。在一个阶段,哪个房企做的最好,大家就向它学,几乎每个房企都有自己在业内的对标对象。不少以黑马姿态实现逆袭的房企,就是向前辈学习的“学霸”,以“小万科”、“小碧桂园”、“小万达”的形象脱颖而出。
目前,房地产行业已经经历了三次学习浪潮。
一是行业启蒙期,大家学万科、龙湖,重点是制造。
二是行业爆发期,大家纷纷开始学碧桂园,重点是战略。
三是行业成熟期,也就是现在,大家又开始学滨江了,重点转向精细化运营。
每一个学习对象都是最适应当下生存环境的优胜者,但是主流的学习对象,并不代表绝对正确。对一个个具体的企业来说,自己要学谁,关键要看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能力短板。
下面详细来说。
起步期重点是制造能力
向万科学习产业化和标准化
2005年,万通董事长冯仑提出“学习万科好榜样”的口号,在行业内掀起一股学万科的风潮。
之前,内地开发商一直采用的商业模式还是香港模式——储备土地、挖坑卖房、炒卖楼花。
但是,当时内地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,香港模式在单项目开发中可以充分挖掘土地价值,提升利润,但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开发,因为不能快速复制。当时的内地房企,在开发过程中很多是一事一议,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开发流程,没有标准化的管控手段,效率非常低。
因此,走专业化路线的万科,开始成为行业学习的对象。当时学习的内容主要在三个方面
一、学流程标准化,增强管理能力
在房企的快速扩张期,很容易管理混乱。万科规划设计部编制的标准化的内部开发流程,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。
一方面是厘清权责分配,每个环节谁负责,不能是一本糊涂账。流程标准化,可以在关键点上,明确哪些归集团管、哪些归一线公司管。比如万科的产品研发工作在集团,一线设计过程中哪些环节需要集团确认批准,不批准就不能进行下一步。可以在快速扩张期,强化集团对一线的管控。
另一方面,在标准化流程的基础上,可以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标准进行量化。在每个阶段,各个部门怎么配合,要完成什么工作,工作的量化指标是什么,要产出哪些阶段性成果。这种标准化流程,可以让组织效率大大提高。这套做法,自然成为行业争相学习的样板。
二、学产品标准化,提升产品品质
规模化的房企都会遇到一个问题,就是各个城市之间开发水平往往相差很大,项目一多,集团根本管不过来。所以,怎么通过产品标准化来控制开发水平,也是这个阶段房企的学习重点。
万科住宅标准化从2003年开始建设,首先根据客户细分,划分出不同客户的价值关注点,推出客户对居住面积、居住环境、产品结构风格、产品指标和局部指标等方面的居住要求。进而将居住要求转化为技术标准,落实到设计、部品、功能、户型、组团的模块化。
除了技术标准,在实施标准上,万科则发布了“双标”文件,即《住宅使用标准》和《住宅性能标准》,建立了万科严格的内控标准,也形成了行业最早的标准化体系。
这种体系化的产品设计思路,对当时尚且原始的小舢板房企来说,还是相当震撼的。甚至,直到近两年,很多房企开始做标准化建设,依然是在学习万科。
三、人才标准化,提高团队能力
要让产品品质在复制扩张的过程中不失控,除了集团的规范,一线员工的工作能力,也相当重要。在这个问题上,万科通过研发和经验总结,输出完整的工作方法论和工具来给一线赋能。
例如拿地阶段,有土地属性清单、城市地图,这些工具能提高拿地准确度;
前期定位阶段,“七对眼睛”的工作方法论,实现精确的产品定位;
售后阶段,有客户服务“6+2”步法,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向客户提供高标准的服务体验。
万科以客户为导向的房地产开发流程
一个职场新人,在万科的这套体系中接受思维、方法训练后,成长速度往往非常快,项目一线员工往往都有很强的战斗力。这也是为什么,很长一段时间,地产人宁愿降级降薪,也要到万科去“镀金”。很多房企也喜欢高薪从万科挖人,现在业内的高管有万科背景的依然是最多的。
在这阶段,房地产蓝海里的小舢板逐渐成型。很多草根民营企业,开始进行制度转型,学习先进的制造经验。
万科、恒大、龙湖依靠产品系大规模复制,做到全国几百上千个项目同时开发。以产品标准化为前提,配置标准的团队,再辅以精细化的流程体系,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功课。
爆发期重点是运营
向碧桂园学习快周转和员工激励
前几年,随着行业集中度快速拉升,地产行业资源和人才都开始向头部集中,房企想要发展,必须快速上规模。各路房企开始跑马圈地,抢地盘。
碧桂园在这段时间,从400多亿到1000多亿,从1400多亿到3000亿,6年时间销售规模翻了七倍!而且碧桂园的销售额来源于,大量低均价的三四线城,以及并不太多的合作开发并表。这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,通过内外部的杠杆,撬动巨大规模的成绩,让碧桂园成为行业的明星,和大家取经的对象。
这个阶段,行业的学习重点也从产品制造,向高效运营转移。
一、极致的运营,提升每个开发环节的效率
其实,高周转模式由来已久,最早是2004年左右,万科以美国帕尔迪为标杆企业,引进了高周转模式,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率。
但早期房企对高周转的追求没有那么极致,而碧桂园在设计、报建、工程工期、运营等多个维度上,都做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例如,碧桂园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,以装配、现浇、机电、内装等工业化为基础,安排主体结构、土建移交装修、湿作业、外立面工程穿插施工,实现了5天/层的标准层施工节奏,主体封顶后180天达到装修交付条件,在保障单工序工期的同时,缩短整体建造周期6-8个月。
-
上一篇:施工单位不给力,地产工程人该咋办?
-
下一篇:地产人不拿年终奖也要离职,竟然是因为...
